《父母之路,也是成為自己之路》




其實,我一直都還蠻喜歡理書的書本,最近因為常與學生家長討論學生問題與親職技巧,所以借了幾本跟這方面有關的書籍回來看,越看越有感觸,越看越覺得當父母親真的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業,而且這條路上充滿了坎坷的荊棘,而父母親可能得流超多血,才能夠看得清楚這條路真正的面貌。
 
這本書基本上分成幾個章節,包含對於當父母的觀念澄清、期待需求以及實務技巧、和理書的親職日誌,每一小章節其實理書都會帶入一些諮商的語言,強調連結、覺知和轉化。
 
我自己覺得,其實並不好讀,很多東西也不一定能夠懂,尤其對於可能才是新手爸媽,或者是不常使用諮商技巧的人,可能會覺得有些距離,所以,我覺得可以把它當成工具書,就像理書說的,不一定要全書一起看,有時候在親職路上遇到困惑的時候,把這本工具書當成天使牌來用,想到哪裡翻到哪裡就用到哪裡。
 
我自己對書裡面幾個部分還蠻有感觸的是,序章教養觀念,這個章節帶著我們去回顧自己走上父母之路的過程,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父母?成為父母的意義?我們又是如何知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?以哪些投射?哪些是父母的需求哪些又是孩子的核心需求?
 
說真的,我從來沒有想過那麼細的問題,我一直覺得身為父母是一種天職,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職,不過,我也很清楚,不是每個人都要走上這條路,而我自己願意走上,那是因為我認知我的父母給了我一個我覺得很充實的人生,而我也很願意帶給我的下一代這樣子的人生觀念。
 
可是,確實,等生了孩子以後,才真正發現,孩子是來教導我們重新成為人的!!我們遺忘自己如何成為自己的過程,透過孩子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跟他的親職互動,我們又重新形塑了自己的樣貌,要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力量,那我們就要先給自己足夠的力量,這點很重要。
 
依此,理書在技巧篇第一部份,就教所有的父母自我照顧的方式。
 
我不知道這對其他父母來說重不重要,但對我而言,自我照顧與孩子同在是很重要的課題,如果我內心沒有照顧好自己,即使我的人、我的時間給了孩子,我經常是帶著愧疚感的,我覺得我無法給出我全部的自己。相反地,當我認知到,此時此刻我的身心靈都是要跟孩子同在的,我發現那段時間,我給孩子的好多,而孩子也總是真心地回饋他與我在一起的時光。
 
另外,我覺得蠻值得學習的跟大家分享的是理書使用了正面的親密技巧,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教育背景較少教導的,很少人會教導我們去使用內心情緒去與人互動,也鮮少有人來告訴我們內心的情緒流動狀況,所以,我們都一直是靠著壓抑和忍耐情緒來忽略情緒的存在。
 
但有一天,當情緒凌駕於想法之上時,我們常常會讓情緒成為控制我們自己的人。
 
當孩子哭,我們總是請他不要哭。
當孩子生氣,我們總是生氣他生氣。
當孩子害羞,我們總是嘲笑他羞人。
當孩子挫折,我們總是希望他堅強。
當孩子無法分享,我們總是希望他有肚量。
當孩子不要,我們總是希望他能順從。
 
但是,都沒人來告訴我們,為何不能哭?為何不能生氣?為何不能害羞?為何不能失望?為何一定要分享?這些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?
 
她其實還舉了一個例子是我蠻常跟家長溝通的點(包含我自己的爸爸),他們會舉一篇長篇大論來說教,告訴孩子,誰誰誰做了什麼豐功偉業,所以他現在成為這樣,如果你能夠忍耐不去做某些快樂的事情,你或許就可以跟誰誰誰一樣厲害。
 
我常想,這個誰誰誰,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?又有誰來體會為何孩子會覺得他的需求很重要。
 
可是,認知需求跟去為他達成需求是兩件事情,現代社會,也有太多的父母過度去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,以致於孩子生活在自我的世界裡面,無法去覺察別人的需求。
 
所以,要當一個不太鬆不太緊的剛剛好父母,是理書覺得最好的狀態,不過當然,那真的是一個很艱難的功課,尤其面對不同氣質、性格的孩子,那彈性的大小又得因人而異。
 
楚楚進入了一歲半的"小青春期",很多事情他渴望自己作,可是他又會強烈依賴需求,想要的時候會用哭來索討,我常在想,怎麼樣做可以教導他懂得等待、懂得提出需求,但不是用哭來表達。可是又不能對他的哭泣不理不睬,真的~每一步決定都好像在打仗一樣。
 
看完理書的書,我想,我會試著做兩個明確的策略,一是用具體化取代概括化,二是用正面字眼來取代負面字眼,我以前很不喜歡說不可以,不過,我最近發現我很常跟楚楚說不可以。
 
當我想說不可以的時候,就用"要"來取代。
 
不可以爬太高。(要扶著階梯站好)
不可以玩馬桶。(馬桶是用來上廁所的,楚楚要尿尿嗎)
不可以丟玩具。(請楚楚把玩具撿起來好嗎)
 
試著用不一樣的字句來達到同樣的效果,乎,要真的能做到,真的不容易。
 
開始覺得當爸媽真的是一門無底洞的深淵啊!(哈)
 
書名:養出有力量的孩子
作者:王理書
出版社:台北市:三民書局
出版時間:民國97年
定價:NT280
 
990520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fw0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